2022年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活动的主题是:
“迎接党的二十大、培根铸魂育新人”
九月硕果满园
中秋玉盘高照
当“园丁”节与团圆节撞了个满怀
值此花好月圆之际
伴着金秋的桂香
我们采访了
3044am永利集团、知识产权学院陈伟老师
个人简介
陈伟老师,201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外国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后任教于3044am永利集团至今。
任教课程
《西方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西方哲学智慧》等。
学术论文
《转依与还原——从唯识学的立场看现象学》
《唯识学与现象学的思想体系——以依他起性与动机引发概念为中心》
《实践现象学与通往超越论现象学的心理学道路》等
获得奖项
2016-2017年度获肇庆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一等奖
2018-2019年度获肇庆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一等奖
2019年度获永利集团科研十佳
另获永利集团各类科研奖项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
采访交流
记者:陈老师是什么机缘巧合让您成为一位哲学老师呢?
陈老师:成为哲学教师确实有偶然因素。尽管我很小就思考过和古希腊哲学家芝诺飞矢不动类似的问题,但在读博士之前我从未想过我会当哲学教师。和很多我们那个时代的年青人一样,我一直有个文学梦。我大学专科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本科也是汉语言文学,前两次考研失败考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两次的考研失败经历让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学习文学。我发现自己对文学的喜欢是出自审美感性的需求,而对我来说,这种审美感性无法以思想的透彻和锐利直面现实人生,这种反思唤起我内心一直隐藏的哲学渴望。第三次考研本想考西方哲学,但是被柏拉图那句“不懂数学者莫入此园”吓退,于是折中选择了文学和哲学的交叉学科——美学。三年的硕士生活让我感到,美学在思想力度上仍然隔靴搔痒,遂在博士阶段坚定选择了西方哲学。
记者:您认为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哲学知识的重要性有哪些呢?
陈老师:对于非哲学专业的同学来说,更重要的可能是把哲学理解为一种思维方式,它用一种整体性的以及反思性的眼光来看待人和世界以及人和人的关系,以便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的意义,并为我们自己提供向着未来筹划现在的更多可能性。我想哲学作为思维方式的这种特点对任何专业的青年学生都是有帮助的。
记者:请问您认为从事科研工作需要具备哪些素养呢?
陈老师:我在科研方面并没有什么值得谈的成果,如果一定谈从事科研工作需要什么素养,这个问题也不是我能回答的。我只能从我个人的肤浅体会来说,真正的科研而非为了实际利益的拼凑,最重要的是要热爱,热爱你的科研,热爱到它即便没有什么好处你也要去做。虽然我仍未做到这点,但我希望自己能够朝这个理想状态靠近那么一点点。
记者:陈老师您坚持每周给学生开读书会,请问您开展读书会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
陈老师:我们的读书会从上学期开始搞,坚持了一个学期,每周二晚上用三个小时阅读著名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我们尝试以我们能达到的最高要求来深度阅读,即采用中德两种文本对照,同时参考重要注释文本,一个学期下来,我们只读完了第二章,这个学期我们仍然继续接着往下读。我们的读书会没有太高大上的初心和使命,其成立也是偶然的。20思政2班有个同学张建新,非常热爱哲学,读了很多哲学书,他经常拿着海德格尔的著作问我问题。我本人也想好好读读海德格尔的书,在他的感召下,我就想组织一个纯粹的、完全基于兴趣而没有任何具体好处的读书会,我同张建新说,如果他能找到5位同学,不计任何得失,愿意每周花三个小时来读书,并且事先要花很多时间准备,坚持一年以上,如果能做到这些,我就给他们开读书会。没想到张建新真的找到了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我们的读书会自然而然就开起来了。我们的读书会最终来了十多位同学。所有同学都从开始坚持到了最后,我也是乐在其中。
记者:听说陈老师您平时有资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请问您做这件事的动力是什么呢?
陈老师:关于资助学生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动机。我有些科研项目拿到了一些学校学院的奖励,觉得应该拿出一点来资助一下贫困学生。另外,我的科研经费本身有一部分用来聘请科研助手,有时我就用来聘请一些我了解的经济情况不太好的同学,也算是尽自己的一份力对他们进行资助。
严谨认真
是陈老师对科研的专注
奉献教诲
是陈老师对学生的关怀
谦逊笃行
是陈老师对自己的准则
师风如月,洁净明亮
师韵如诗,愈久弥芳
在此风清、月圆、花好之时
祝所有在教育事业耕耘的教师们教师节快乐美满!
中秋节团圆安康!
(3044am永利集团新闻中心记者李焯权、廖翊君报道)